查看原文
其他

立洋教育CEO丁伟:未来十年教育与资本双轮驱动的民办国际化学校

丁伟 新学说 2019-11-24

点击蓝字“新学说”即刻关注

编辑整理|何淼

2018年5月26日,由新学说主办的以“破局-竞争格局下国际学校的突围之路”为主题的上海国际化办学研讨会圆满落幕。


在本次会议上,8位国际教育行业专家通过演讲对上海国际化学校的办学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参会嘉宾呈现出一场思想与智慧碰撞的盛宴。

立洋教育集团CEO丁伟


会上,立洋教育集团CEO丁伟先生发表主题演讲《国际化学校的发展前景和挑战》。以下是演讲内容精华集锦:

民办教育法规的出台和实施是把双刃剑

国际化教育的发展轨迹和中国的对外开放走过的波折异曲同工。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和基础教育国际化,都曾经经历快速扩张和政策调整。


2013年上海市教委发布了21所国际化实验学校实验班的短名单。如果囿于当时的举措不折不扣施行,恐怕没有今天上海市、长三角乃至全国国际化教育过去几年的规模化、品牌化、集团化、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政策性的波动和风险始终是国际化学校和国际化教育的从业者和社区同仁及关联方需要面对、适应和把准方向的关键维度。

如何看待政府和相关教育法规对民办教育、国际化教育的导向?


归根到底是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要服务举国上下依然紧锣密鼓推进的改革开放这个大局;

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导致对教育需求的多元化态势;

教育的国家主义、经济主义、工具主义向人本主义、人文主义的转变。


把握住这些根本,就可以找到民办教育以及国际化教育未来发展的驱动脉络和态势。

2014年中我接受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的聘任后,上任伊始到上海,看到当时国际化教育低迷的情境。我主持和上海的剑桥中心的校长们开了个碰头会,讨论如何从促进中国教育改革开放的角度合规健康发展国际化教育。


与会的高度共识,就是摒弃用高考应试培训的方式搞洋高考和拿来主义的模式,把国际课程测评融合于中国的国标和校本课程体系,强化中国文化元素在国际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建构地位,发挥国际课程对于知识、技能、国际视野和人文情怀等核心素养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高阶能力培养和育人导向对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借鉴作用;提供千家万户日益增长的全球升学发展的多元化升学和生涯发展需求,减轻对国内紧缺的公办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压力。


后续,我们切实将国际课程结合社会、经济、文化的特殊需求,把国际课程教学测评融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找到国际化教育切合实际的发展空间和路径。这也是在过去若干年中,剑桥的国际课程形成规模、品牌、集团发展和良性循环的思路和实践。


《民促法》及其实施条例、国务院30条、上海市实施意见及其它相关配套行政法规相继出台, 我们需要长短结合判断,究竟是对民办教育以及国际化教育的促“进”、冷却还是促“退”?民办教育以及国际化教育是否会像国企民企一样面临一轮国际民退、公进民退。


去年,上海市对国际化学校冠名、课程和教材的清理整顿;幼儿园发生的一些个案,导致各级政府部门鼓励政府资源办普惠性质的幼儿园,对盈利性民办幼儿园三缄其口;今年上海市推行的基础教育升学公民同招,新举措都反映着政府顾虑和考量的不同角度。


总的来看,《民办教育法》本身涉及到国际化学校或民办学校本身的发展,都会有两方面导向:第一是鼓励发展,第二是规范。鼓励、支持和规范始终是立法本身双刃剑的两面。政府的核心关切在对民办教育及国际化教育的教育主权和意识形态的有效把控;在防范民办教育及国际化教育发展质量失控可能引起的社会不稳定。政府进行周期性的管控和干预,在其快速进展过程中,作波浪型回调,是国际化教育在过去20多年发展中的一个基本规律。因而,我们也应当理解政府调整的视角,同时保持对于大的发展态势“风雨如磐”的信心。

 

从另一视角观察,国际化学校跑马圈地、合纵连横战略性扩张的强劲势头不减:

第一、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巨头、IT巨头,甚至一些传统制造业的集团机构,或直接通过战略资本运作布局国际化教育,或通过借壳跨界投资教育,特别是投资K12国际化学校及其相关国际化教育测评、国际化教学软硬件、国际化教师专业发展、国际化升学路径、海外K12国际化学校购并和国际教育资源整合项目的势头非常迅猛;多元业态教育地产发展助推房地产业的转型升级;


第二、通过海外资本市场投融资,向国际化教育领域引入战略性资本的运作形成范例和热潮。海外教育机构集团密集投资、布局中国市场,各类国际教育资源与中国民办教育、国际化教育资源的整合不断深化和扩展;


第三、众多以应试培训、留学中介为主业的传统C端的培训升学类集团机构,也在战略性大规模布局国际化学校,以求华丽转身为真正做教育的机构。


第四、随着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扩大、追逐新一轮人口红利和国际化高端人才的需求,全国各地新批的自由贸易区、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国际化大湾区、经济带,所在的地方政府对引进优质国际化教育、K12国际化学校有强劲动力和各类创新优惠政策出台配套。 


政府对外招商引资、一带一路、区域国际合作(如东盟经济开发合作),把跨国企业以及国际化人才引到当地、自贸区、国际技术开发区以及对外开放特区,K12国际化学校是耀眼的基础设施招牌。最近批复的海南自由贸易港,要实现其战略发展目标,最先出台的是K12国际化学校和外籍人学校的特殊鼓励政策。上海要想成为长三角大湾区国际化都市群的龙头,却在国际化教育上畏首畏尾、故步自封、日益丧失创新动力和国际化人才和文化优势将面临新时代国际化都市间的竞争淘汰。

第五、可以预见长期困扰千家万户的高考改革未来十年不会有根本性变化、公办教育体系的维护教育公平和基础教育基本需求的定位,以及优质公办教育资源短缺的状况不会有根本性变化,使得越来越多的民众接受通过引入战略性资本发展民办教育、特别是国际化教育,以改善教育产品供求失衡、特别是多元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现状,有了日益广泛和强烈的期望和需求。这种认同感和追随度,已经从北上广深扩大到二三线内地城市的中产家庭。


从教育只可被当作公益性社会服务到千家万户愿意把接受教育产业化和民办营利性教育作为代价,是对教育改革收效甚微失望的一种民间选择:付出家庭短期的财务成本,也不再愿意付出牺牲后代这个会导致整个家族、特别是孩子遗憾终身的精神成本。


我们要理性看待未来十年资本和教育共生共荣、双轮驱动地发展民办教育和国际化教育的趋势。2016年我在新学说深圳论坛上讲过这个问题,中国的民办教育特别是国际化教育目前还是一个特殊的起步发展阶段。英国、美国或是其他发达国家,几百年私立教育、私立学校,它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非营利性捐赠基金,而不是营利性上市公司的圈钱,或是盈利性资本的支撑。


在发达国家,营利性K12学校,哪怕是私立学校,会社会公众排斥和舆论的批判。但不等于这些私立学校没有利润,事实上很多私立学校都有高额利润。甚至像牛津剑桥常青藤学校及其它们旗下的出版考评机构、各个著名品牌的私立寄宿学校集团、英国文化协会、美国大学理事会等,都有丰厚的教育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收益和利润,只不过这些注册成为公益性非盈利教育机构赚得的利润只能体内循环、回馈其自身的教育业务发展。


在中国教育的资本运作过程中,尚未形成稳定的慈善公益捐赠文化、渠道、激励机制和发展环境。在这个环境的培育过程中,捐赠主体还没有完全地成长起来、稳定持续下来形成良性循环,成为一个群体,一个有规模去支持整个未来中国国际化教育、民办教育需求的资金渠道来源。


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在一个长时期,至少未来的十年里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中国的民办教育、国际化教育需要盈利性资本和资本市场的支撑,通过风险评估,注入到民办教育、国际化教育领域中,用产业性规律推动中国民办教育规模化、品牌化、集团化快速发展起来。这可能就是未来中国民办教育成长和发展的特色历程。


但是10年或更长阶段以后,当我们的富裕家庭越来越多、需要提供个性化教育解决方案的家庭越来越多,形成规模阶层和捐赠文化、信用和渠道,他们有可能持续地、稳定把资金投入到民办教育、国际化教育上,支撑形成品牌规模、教育理念吻合的国际化学校,包括国际化教育集团的可持续发展。英美欧发达国家的私立学校,背后有众多名门望族作为捐赠基金的主要捐赠人,实际上已经帮助这些百年名校形成了一个稳定、可持续的良性的资金循环。


教育与资本有着天生目标的区隔、价值观的距离。但不必讳言:离开钱也办不成教育,优质的教育需要资金铺垫。世界名校的悠久历史无一不依靠各自成功的资金运作作为必要条件。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传承数百年的、昂贵的学院制、导师制运作,也比拼的是雄厚的财务资源的支撑,才能维持久远。


中国民办学校、国际化学校要想做大规模、做出品牌,在未来十年新时代发展中,需要成功的资本运作配套、相辅相成。光靠自有资金和盈余滚动发展,将很难保持市场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强势资本要在民办教育和国际化教育发展中始终自戴辔头,让民办教育、国际化教育的治理架构能够管控住资本情不自禁伸出的手,使得教育本身按照教育规律往前运作。

  

国际化教育未来十年的挑战和应对

在中国社会经济和改革开放稳步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未来十年将是民办教育、国际化教育发展的“黄金十年”,民办K12国际化学校将超3000所,民办K12国际化学校在校人数将达百万。但即使如此,民办国际化学校无论学校数、还是学生数,都仅占各类中小学校数和学生数的零头,起个补充和多元特色的作用。


未来十年民办国际化学校面对的十大挑战:


第一、 国际化教育理念、校园文化和品牌打造

随着民办国际化学校越来越多,而主流国际课程体系的理念洗脑,导致许多国际化学校宣示的教育理念陈词泛滥、千篇一律:培养全人、作有中国心的世界公民、作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理念缺乏个性、具象、聚焦,出现了民办国际化学校领域里的千校一面,看到的是民办国际化校长们人人举本西式红宝书。


民办国际化学校一校一品的理念、校园文化和品牌的内在一致。


第二、 课程体系融合再造

中西课程体系的融合;不同考试局的英式课程体系课程结合教育理念和育人目标的选择组合;英式、美式和IB课程的阶段组合。中华书院课程体系设计融合;道尔顿课程体系设计融合。


第三、 国际化教学体验和包含中国高校的全球升学出路胜出

中国家长和孩子们不再接受国际化教学体验或升学世界名校的二者只能取其一的定位;鱼和熊掌兼得是中国民办国际化学校必须应对的办学课题。


第四、 国际化教师来源、专业发展和校长领导力培养

合格的国际化师资和国际化学校管理人才是制约民办国际化学校发展的最迫切瓶颈。人工成本节节攀升。英美发达国家外教一位难求。外教聘用风险和社区融入。长期解决方案在于:建立姐妹校交流渠道、与国际化师资培养机构合作,定向培训合格本土国际化师资。外教的定位和数量构成取决于民办国际化学校的定位与目标。


第五、 适应未来教育和个性化学习的技术及硬件解决方案

民办国际化学校的基础性优势在教育的引领,未来教育和个性化学校的技术、教学环境设计、硬件配置永远是其胜出的关键。


第六、 开放办学下的教学资源整合

民办国际化学校要因地制宜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自然资源特色,引入第三方专业教学、物业、生活服务和产品;北上广深混凝土丛林中的学校,和西部浓郁多民族文化和自然风光的学校,行不同特色的万里路。


第七、 生源竞争和多元化组合

迟早蓝海至红海,吸引优质生源永远是民校成名校的路径。民办国际化学校逐步通过交流和国际合作项目,融合本土本地学生和各族裔国际学生;


第八、 合规风险和公民竞争

中国民办国际化学校长期面对政策合规的风险,风雨如磐、坚守初心;


第九、 国际化教育社区

家长社区、校友会、捐赠基金、名人网络、摇篮校、政府关系、社区公益


第十、 办学资金筹措、学校治理架构中教育对资本的制衡


所以,未来十年,民办国际化教育会是不断靠近红海、大浪淘沙、无情洗牌的十年。投资人也好、家长也好、政府也好,会从应对这十大挑战的胜出机构中作选择,筛选的维度越来越宽、越来越难。但入门门槛越高,也会使竞争后生存的适者减少其竞争对手和压力,教育的品牌也越发珍贵。


新学说将来会不会也来做一个国际化学校的“大众点评”,让家长和孩子也来评判国际化未来发展的状态?我想会有这样的一天。这是每一个国际化教育从业者面对的挑战,也是我们发展的动力。

相关阅读

上海国际化办学研讨会圆满落幕!

科技渐趋主宰的社会环境下,AI和大数据如何赋能国际学校?

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东亚区总监丁伟离职

独家!确定下一站,丁伟将出任立洋教育CEO

人物丨丁伟:曾为孩子“占坑”上重点初中的国际教育圈“网红”

ICE 分享:国际学校课程选择——丁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